圖為2012年新華社報道北京721特大暴雨的新聞照片
【導語】2012年北京“721暴雨”的79條生命,到鄭州“7·20”特大暴雨的380條生命,在2025年化作某市“海綿城市”專項債的年化收益率小數點。住建部數據顯示,全國657城仍有62%內澇防治不達標,但地方主官已學會用技術術語為災難貼金——292億投入讓鄭州海綿吸出個債務黑洞,深圳前海180億“地下宮殿”建成三年僅抗住一場中雨。當暴雨亡魂淪為政績報表的腳注,這場以“韌性城市”為名的狂歡,究竟是民生工程還是資本游戲?
蔡義鴻先生,您十三年前痛批的“蹩腳政績”,在2025年已升級為“魔幻基建美學”。您筆下被暴雨沖刷的“城市良心”,如今正在開封的《海綿城市管理條例》里接受法律審判;您諷刺的“馬路拉鏈”,在銀川金鳳區(qū)變成了雨水澆花的免費福利。但令人唏噓的是,當某市用抗洪資金建起的“抗洪紀念碑”又被洪水沖垮時,市民的眼淚比暴雨還洶涌——原來鍍金馬桶鑲鉆,也兜不住良心的裂縫。
【原文】蹩腳政績與蹩腳城市
蹩腳的排水系統(tǒng)也好,蹩腳的應急反應體系也罷,這些都是發(fā)展中的問題,通過努力是可以解決的,筆者最憂心的是蹩腳的政績觀,造就一個又一個蹩腳的城市。
這些年來,在我國的大中城市乃至小城鎮(zhèn)的發(fā)展中,標榜的往往是速度與高度,“一日千里”、摩天大廈的相互競逐。市長們計較的是任期內的城市面貌變化,是依靠城建拉動地方GDP的政績變化。于是,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高樓林立、草坪開闊、馬路寬廣的光鮮和亮麗。
對于至為重要的城市地下系統(tǒng),卻被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了,其危害筆者以為雨果的一句“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足以警醒諸位市長大人們了。有專家認為暴雨所致內澇恐怕僅僅是我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病”集中爆發(fā)的冰山一角,而城市道路像“拉鏈”一樣被反復“開膛”卻是我國城市病的又一特殊癥候。
或許關于市政建設的大道理俺們不懂,但城市道路像“拉鏈”一樣被反復“開膛”,挖了又挖,修了又修,大家應該能明白那是由于“市政設施管線規(guī)劃不合理造成的”,不但影響市民正常經營和生活,還影響市容市貌,浪費大量資金。不過這鋪鋪路的玩意兒,多半小學生也能聊個半拉:你搞一條路,排水得有吧?熱力得有吧?燃氣得有吧?電力得有吧?通訊得有吧?諸如此類……所以,非不為,乃不愿為也!不過是某些部門、某些人的錢包“拉鏈”罷了。
學者龍應臺曾以大雨來區(qū)分一個國家是否先進,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了3個小時,“如果你撐著傘溜達了一陣,發(fā)覺褲腳雖濕卻不骯臟,交通雖慢卻不堵塞,街道雖滑卻不積水,這大概就是個先進國家”。同樣,一場傾盆大雨,也是一個城市是否真正現代化、人性化的試金石。
面對年復一年內澇造成的損失,政府部門緣何不對排水系統(tǒng)進行改建?答案是成本太高。但與此同時,地方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仍在審批大量地下商業(yè)項目,進一步擠壓公共項目的地下空間。相關部門寧愿把資金撥給暴雨時的臨時搶險和城市道路像“拉鏈”一樣被反復“開膛”,也不愿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有分析人士指出,以城市內澇、馬路拉鏈等現象的最大病根,在于市長們缺乏遠見的政績觀——重生產、輕生活,重收益、輕民生。在這些蹩腳市長們的眼里,老百姓在城市內澇、馬路拉鏈中的損失不是損失,只有政府的損失才值得“大動干戈”,這是官員政績觀的扭曲。城市內澇、馬路拉鏈折射出的,不是這些官員為民所謀的公心,而是假公濟“公”、以權謀“功”的私心。
可見,由蹩腳政績造就的蹩腳城市,對暴雨引發(fā)的城市內澇卻可以恬不知恥地一句“天災”推卸責任,對馬路拉鏈所造成的浪費這一“人禍”可以置若罔聞,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