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貧民窟
聯合國對貧民窟的定義是最惡劣的住房條件、最不衛生的環境、犯罪率和吸毒盛行的窮人避難所。
特征
專家認為,貧民窟是一個在不同程度上顯現以下特征的地區:
1、安全用水不足
2、衛生設施和其它基礎設施不足
3、住房建筑結構差
4、人口過密
5、居住權沒有保障
提出以上特征,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這些特征是可以計量的,可以用來評測到2020年顯著改善至少一億貧民窟居民的生活這一千年發展目標的發展進度。
貧民窟是怎樣形成的
1、快速城市化進程導致大量農村人口迅速向城市遷移,而城市又無法接納這么多人口的涌入,是貧民窟形成的主要原因。2013年,75%的人口住在城市地區。亞洲人口占全球人口的80%,也在經歷城市化。2013年36%的亞洲人住在城市。世界上某些最大的城市,例如孟買、加爾各答、曼谷,人口超過1000萬,其中1/3到1/2人口住在貧民窟。
2、貧困:2013年,全球約50%人口住在城市地區,32%住在貧民窟,43%住在發展中國家的貧民窟。雖然這些人不是都住在城市貧民窟里,但是,2013年全球50%的人每天生活費不足兩美元。聯合國人居署報告發現,扶貧的效率讓人失望,有兩大原因。許多最貧窮的國家經濟增長極小;不平等狀況持續不斷,阻礙窮人參與促進經濟增長。
雖然對全球城市貧困問題沒有可靠的評測,普遍認為2013年城市地區的貧困狀況少于農村地區。但是,2013年全球城市貧困人口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農村。在實施結構性調整計劃的發展中國家,大多數國家的城市貧困一直在加劇,結構性調整計劃經常對城市經濟增長、正式就業機會造成不利影響。城市地區貧困和營養不足的絕對人口正在增長。同樣,城市地區貧困和營養不良的人口在全局中所占比例也在增長。貧困正在向城市發展,2013年稱之為“貧困城市化”。
3、居住權缺乏保障:居住權沒有保障,貧民窟居民沒有辦法,也沒有動力去改善居住環境。居住權有保障經常是獲得包括信托、公共服務和就業機會在內的其他經濟和社會機會的前提條件。研究反復證明,在居民土地權、居住權有保障的貧民窟,不管是正式還是非正式的保障,社區發起的貧民窟改善項目有更大的可能得以實施,并且在實際上取得成功。
4、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貧民窟的產生與經濟周期、國民收入分配發展趨勢、國家經濟發展政策密切相關。相關研究發現,資本主義的周期性,相對低技術勞動力而言對高技術勞動力需求增長,全球化的負面影響-——特別是經濟繁榮與蕭條的交替使不平等加劇,新增財富的分配也越來越不均——都造成貧民窟的顯著增長。
世界各地貧民窟
1、印度
據聯合國最新統計數字顯示,印度的貧民窟人口達到了1.7億,其中孟買最多,為1100萬,占到該城市總人口的2/3。孟買有近2000個大大小小的貧民窟,達哈維是規模最大的。這里的面積僅1.75平方公里,居民人數卻達百萬,是亞洲最大的貧民窟。這里錯綜復雜的小巷,讓人往往一個轉身就迷了路。街道上到處是赤裸著身體的小孩和流浪的狗。多數房屋分為上下兩層,用粗糙的木板隔開,無論是底層還是閣樓都不足5英尺高。房間里也幾乎沒有什么可被稱做是家具的東西。《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片中提到的貧民窟即是印度達哈維貧民窟。憑借這部電影,達哈維——亞洲最大的貧民窟,正在成為旅游者眼中的新興旅游熱點。
星羅棋布的貧民窟對印度的穩定和安全構成了威脅。有一段時間,印度政府強行拆除貧民窟,雖然耗資巨大,但收效甚微。孟買市政局一位負責拆除貧民窟的官員無奈地說:“你把這里的拆了,那里又建起更多的。印度的貧民窟是拆不完的。”德里大學社會學系一位教授表示,要消滅貧民窟,必須首先回到貧民窟的產生原因這個問題上。印度的貧民窟是歷史的產物,是隨著人口的增長、農村的破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而逐漸形成的。為了消滅貧民窟,必須在上述幾個方面尋找答案,即控制人口增長、發展農村經濟、平衡城鄉差別。貧民窟不是在一夜之間形成的,使其消亡也不能靠一日之功,需要馬拉松式的努力。
2、巴西
與印度貧民窟的“超大規模”相比,巴西貧民窟的特點是“藏龍臥虎”。2006年,巴西黑社會組織“首都第一司令部”在圣保羅州連續發動了三次襲擊警察、平民和州政府辦公地的“武裝行動”,規模之大、氣焰之囂張令人震驚。而警方卻根本找不到他們的行蹤,因為他們全都以貧民窟為“基地”。
據巴西人口研究部門統計,約有650萬巴西人生活在近4000個貧民窟中。根據巴西法律,占有土地如果5年內沒有人出面提出法律異議,就被認為合法。因此,2006年巴西的多數貧民窟都是合法的。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貧民窟的水電供應、醫療、商業、教育、治安等公共服務和設施遠遠不及普通居民區。貧窮、落后、愚昧使貧民窟成為犯罪的滋生地和庇護所。為此,巴西政府一方面投巨資,改造貧民窟。另一方面,對貧民窟的黑社會組織進行圍剿。但由于有的黑社會匪幫裝備比警察還好,又藏身于窮人之中,警方根本沒辦法。實際上,貧民窟已成為巴西“社會病毒”滋長的最大溫床。
3、墨西哥
過去幾十年間,由于農業現代化以及進口農產品的沖擊,墨西哥的小農家庭幾乎瀕臨崩潰。放棄耕作的農民涌入墨城,初衷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然而受制于教育程度有限,以及城市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落后,城市并不能吸納他們。然而這些窮人又不可能回到毫無希望的鄉村,于是在郊區的破房子里扎下了根。
起初,墨西哥城政府對此放任自流,但眼見貧民如潮水般涌入墨城,墨城開始行動,想通過強拆驅離等措施,將這些人趕走,但結果卻是按下葫蘆起了瓢。后來,政府只能承認現實,給貧民的住處確權登記,并通過財政扶持提升貧民窟的基礎設施,甚至直接給居民發油漆、發水泥,以期能夠逐步改善貧民窟的狀況。這的確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木板鐵皮窩棚等第一代貧民窟,已經逐步被磚混房所代替,水電也逐步通到了山上,所謂的貧民窟,雖然依舊臟亂差且治安堪憂,但至少看起來并沒有那么破敗和困窘。但這并不意味著貧民窟已經不再是問題。
墨西哥Neza - Chalco - Ixtapaluca貧民窟是全球最大的貧民窟,由臨近的3座城市組成,而且每一個城市的規模都不小,英譯過來的名字分別叫做內薩、查爾科和伊斯塔帕盧。很多人很難想象墨西哥有這么大貧民窟,畢竟墨西哥緊鄰美國是北美自由貿易區成員國,人均GDP1萬美金。那么這3座城市組成的貧民窟究竟有多大呢?內薩人口最多,多達110萬人;伊斯塔帕盧稍微好點,也達到50萬人;查爾科有31萬人。三城人口總共加起來接近200萬人,遠超全球任何一個貧民窟。這一地區房屋低矮,居住條件非常差,水電經常供不上是家常便飯,并且也基本上沒有什么公共服務和污水處理。
貧民窟的擴張,與墨西哥城的發展同步。過去幾十年間,墨西哥城的面積從120平方公里擴展到超過1500平方公里,人口從400萬猛增至2000多萬,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而墨西哥的城市化率,也從1950年的42.6%,上升到2015年的78%,比德國、西班牙還高。但被認為其中虛假的成分很高,也就是說城市化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具體來看就是有很多城市人口沒有固定工作,居住在城市貧民窟里。盡管貧民窟里的居民,多是從事低端服務業,靠賣體力來贏得微薄的收入,但享受這些服務的中產階級,從未接納他們。在墨西哥,不同經濟狀況的人,幾乎沒有任何交集。富人和窮人,去不同的超市和餐館,孩子上不同的學校。居住的區域更是涇渭分明。
4、英美
與印度和巴西不同,在英美等發達國家,基本看不到貧民窟了。相對貧窮的人們可以得到社會保障,生活在政府規劃管理的社區中,部分社區的條件甚至超過了發展中國家的中等居住水平。然而,與這些貧民區并存的社會問題,2006年來卻在歐美爆發得異常激烈。
倫敦東區貧民區:在歷史上,倫敦東部有泰晤士河的重要碼頭,它給從農村擁入城市的人帶來很多工作機會。另外,東部是下風區,每天受著來自市中心污濁空氣的污染,房租相對便宜。來自外國的移民,都愿意住在這里。從19世紀末期開始,倫敦東區經歷了數次重建。2006年,那里的軟硬件條件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卻背上了另一個負擔——“恐怖主義”。倫敦東區是英國少數族裔的聚居區,居住著很多穆斯林。他們保持著自己的風俗習慣和嚴格的行為準則,似乎始終未能真正地融入英國社會。穆斯林社區之間聯系緊密,甚至內部通婚,抵制外來文化的進入。英國警方破獲炸機陰謀后的一項調查顯示,英國穆斯林對自己的定位首先是穆斯林,而非英國人。正如一位英國穆斯林政客所說:“在英國的穆斯林社區中彌漫著這樣一種觀念,人們堅信反恐之戰真正要‘反’的是穆斯林和整個伊斯蘭世界。”當生活在貧民區的人有了這種想法后,就會產生強烈的孤立感。它迫使很多人尋找釋放壓力和發泄怒火的渠道。
美國:20世紀60年代,種族歧視在許多城市引發了大規模的沖突。美國城市的進一步分裂也從那時開始加劇,數百萬白人居民開始搬離紐約、芝加哥等大城市。雖然這當中有很多原因,但貧富差別和種族矛盾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幾乎所有美國大城市都開始患上了這樣的通病——因白人和有錢人的搬出而造成貧窮人口多居住在城中,形成了難以改變的貧民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