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城市群,是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最高空間組織形式,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圍內,一般以1個以上特大城市為核心,由3個以上大城市為構成單元,依托發達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網絡所形成的空間組織緊湊、經濟聯系緊密、并最終實現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體化的城市群體。城市群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集聚而成的龐大的、多核心、多層次的城市集團,是大都市區的聯合體。
形成原因
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在特定的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地域空間里,以區域網絡化組織為紐帶,由若干個密集分布的不同等級的城市及其腹地通過空間相互作用形成了城市—區域系統。城市群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生產要素逐步優化組合的產物,城市之間空間彼此距離較近、經濟聯系密切,從而功能互補、等級有序。發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同時促進城市群內部各城市自身的發展。
制約因素
城市群不是若干城市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的自然布局和簡單組合,城市群能夠成“群”的關鍵在于城市間的緊密聯系和協同互動,促進城市間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基礎設施對接、產業關聯配套、公共服務均等,充分發揮城市群的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和協同效應。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影響因素:
一是城市間的行政區劃分割因素,如果不打破城市間的封鎖、壁壘和保護,就難以實現城市間的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高效配置。
二是城市自身的規模和功能大小因素,城市群的形成首先對于內部城市的規模、功能、城鎮化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具有嚴格的要求,只有達到一定水平之后才有可能朝著城市群方向發展。城市群的形成發展不可能遍地開花。
三是城市群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因素。城市群的培育發展必須充分考慮土地、水、環境容量等資源環境承載要素,依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來確定城市群是否適合建設以及建設城市群的人口規模、產業選擇和城市數量。
世界級城市群
目前,全球范圍內發展比較成熟的世界級城市群有8個,分別是: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倫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中國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美國西海岸城市群、中國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2015年,世界銀行報告顯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成為世界人口和面積最大的城市帶。
中國城市群
數量
根據十三五規劃,我國將建設19個城市群,這19個城市群分別是:
東部地區的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山東半島城市群和海峽西岸城市群;
中部地區的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山西晉中城市群;
西部地區的成渝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蘭西城市群、寧夏沿黃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
東北地區的遼中南城市群和哈長城市群。
定位
根據十三五規劃,雖然這19個城市群均為國家級城市群,但由于經濟發展步伐不一,定位大相徑庭。
第一檔:優化提升5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等發展相對成熟,屬于“優化提升范圍”。
第二檔:發展壯大5個:山東半島、中原、關中平原、粵閩浙、北部灣等已有雛形,未來需要的是“發展壯大”,這也是相對有潛力的城市群,屬于第二梯隊。
第三檔:培育發展9個:哈長、遼中南、滇中、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尚未真正成形,還在“培育發展”之列。
19個城市群構筑“兩橫三縱”的城鎮化戰略格局: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全面形成“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兩橫,指的是沿長江通道及陸橋通道;三縱則覆蓋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基本涵括了主要城市群。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成為中國經濟引擎
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的顯著特征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三大城市群不僅發展速度快,而且經濟規模占全國的比重越來越高,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目前三大城市群仍然是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巨擎。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叢亮在2020年5月舉辦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分別達到8.5萬億元、23.7萬億元和11.4萬億元,占全國比重44%,這三大動力源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概念區分
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群和都市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根據中國《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都市圈是指圍繞某一個中心城市(即超大或特大城市)的城鎮化形態。城市群是由若干個都市圈構成的廣域城鎮化形態,其內部應該包含若干個中心城市。在體量和層級上,都市圈要低于城市群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