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廣州舉行的“時代中國在灣區”9城百盤生活藍圖發布會上,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榮譽顧問、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就“‘雙循環’新格局下的城市化與粵港澳大灣區”進行了主題分享。他說,要通過大城市、城市群的發展來進行中國的城市化,這是城市化的2.0版。這應該是一個合乎城市化規律,合乎人的選擇規律、遷移規律的做法,特別是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初期。
樊綱表示,中國過去的城市化應該說走了點彎路:以前是城鎮化,具體的內容就是鼓勵小城鎮、小城市發展。對小城鎮、小城市無限供地,給大城市限制又限制了。結果小城市建了很多房子,人走了,很多小城市是人口流出的城市,都去了大城市;而大城市沒有地沒有房子供應,結果大城市房價暴漲。“這個彎路在于沒有遵循城市化的邏輯、人遷移的邏輯。人為什么要走,為什么要進城?追求美好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前提是什么?就業在什么地方,有沒有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就業?這些年一個基本的趨勢是,企業都在向大城市轉移。大城市不僅基礎設施好,而且有人才。”
他說,這個問題逐步引起了重視,國家開始調整政策,調整戰略。第一,中央政府明確宣布要增加給大城市供地,允許大城市周邊的集體土地入市等等。更重要的是提出了雄安新區,雄安新區相當于給京津冀大城市群加了一塊地。然后就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提出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最近又通過了成渝城市群發展的方向。這就有了四大城市群的概念,而且還有一些內陸城市形成的中小城市群的格局,5000萬、8000萬的人口規模也很可觀。
樊綱認為,首先要發展大城市,大城市來帶動中小城市發展,經濟的發展一定意味著人口的遷移,一定意味著人口版圖的變化。人們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那么自然他們的居住,他們生活,城市和鄉村的關系等等都要發生深刻的變化。城市群是通過一個區域當中的大中小城市共同發展,通過一些基礎設施把它們連接起來,然后讓大中小城市形成互補。他說:“城市群的發展,不只是通勤的問題、住房的問題,更多是一個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服務一體化的問題。”
“很多人口流出的中小城市,如果周邊沒有一個中心城市能來帶動它們發展的話,那么這些小城市的發展時機也許還沒有到。”樊綱說,中國的發展,中國14億人口需要一些城市群的發展來實現均衡發展,實現各行各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