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縣自2008年起,加快了城鄉一體、和諧發展的進程,其中,板倉小鎮建設為長沙縣城鄉統籌發展的開端。作為長沙縣城鄉統籌發展的第一個重點任務,板倉試驗不僅使區域內的農民就近獲利,而且推動了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的同步下鄉,引起各方的關注。長沙縣縣委、縣政府對板倉的大力支持,也使更多鄉鎮看到了城鄉統籌發展的新希望。在長沙縣積極引導鄉村城鎮化的大潮中,雙河村——這個曾經貧困、閉塞的小村莊,演繹了一場村民自發組織起來,自主、就地城鎮化的“潯龍河之夢”。
1.從雙河村走出的青年
雙河村是位于長沙縣果園鎮西北部的小山村,村莊位置并不偏遠,處于長沙縣“一心三片”經濟核心區域、長沙市未來發展規劃的“四環”以內,距離縣城星沙僅15公里,距長沙市三環線僅8公里,然而多年來始終找不到發展機會。村莊山地多、耕地少,1177.31畝耕地中有600多畝是山區中的旱土,基本農田只有雙江垸的500多畝,戶均耕地僅2.47畝,人均耕地不到六分,村民僅靠耕地很難改善生活,大量人口外流,村莊1000余名村民中有500多人在外打工。直至2009年,雙河村一直是湖南省的省級貧困村。
柳中輝是從雙河村走出去的一名普通村民。1974年,柳中輝出生于雙河村朱樹組,1993年參加工作后,曾在當地鄉鎮企業中擔任質檢員、銷售員。25歲那年,柳中輝離開家鄉,來到長沙市投身建筑工程行業,歷任項目經理、副總經理等職。2003年與2005年,柳中輝分別注冊成立了湖南圣力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和湖南圣力建材貿易有限公司,并開發了圣力華苑住宅小區。之后幾年間,公司業務不斷擴大,先后承攬了高速公路、機場、泵站等多個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2.來自板倉小鎮的鼓舞
1999—2009年的十年市場歷練豐富了柳中輝的閱歷,公司多年經營也積累了足夠的商業資本,所有這些為潯龍河的起步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經驗和經濟基礎。2009年,事業有成的柳中輝回鄉探親時,得知了長沙縣縣委、縣政府“鼓勵板倉小鎮建設”的消息:
板倉小鎮試點市民下鄉建設是以政府為主體推動的鄉村試驗。在這一試驗中,政府從戶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入手,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引導了城市“人”、資本,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的同步下鄉,區域內的農民因此獲利:他們通過土地置換獲得了資金,通過房屋重建改變了生活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使他們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資源,市民的到來也使他們有了更多的收入來源、更廣闊的視野……
1.第一書記的追夢之路
柳中輝心懷將家鄉打造為多功能綜合性生態小鎮的美好愿景,然而將這一愿景變為現實并非易事:引導農民集中居住需要爭取到農民的支持,引進產業也需要流轉村民手中的土地,因此必須組織、發動村民共同參與;發展多種產業,則必須要引入市場的力量。此外,若無政府支持,小城鎮建設很難獲得合法地位,公共配套設施也能以保障。
對于組織、發動村民參與,把自己的家鄉建設愿望變成村民的共同夢想,柳中輝有先天優勢:他本就是雙河村村民中的一員,他對于家鄉發展的期冀與所有村民都是相通的。引入市場的力量,對柳中輝來說也非難事,在外多年的經商歷練已經使他成長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他熟知市場運作的種種方式與法則;為打造“潯龍河生態小鎮”,他于2009年3月成立了湖南潯龍河生態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專門負責潯龍河項目的開發運營。然而,僅憑村民與企業家的雙重身份,不足以使柳中輝對雙河村的發展走向產生決定性影響,他還需要得到村支兩委、鎮級乃至縣級政府的支持。
柳中輝回到家鄉后,將自己的村莊發展設想形成書面方案,逐級上報,很快得到了肯定的回復。為方便工作開展,組織上任命柳中輝為雙河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以黨支部一把手的身份全面調度各級資源——黨內身份的獲得使柳中輝有了更多施展拳腳、發揮所長的空間。
柳中輝在事務處理中堅持尊重村民意見。2010年9月19日,在柳中輝領導下,雙河村組織召開了申請城鄉一體化試點村民民主決策大會,村莊所有18歲以上的成年人都必須參與投票:是否愿意把雙河村建設成新型小城鎮? 村民支持率達97.2%。對不同意的農民,村支兩委又挨家挨戶地上門宣傳,最終在村民們的廣泛支持下,做出了在雙河村建設“潯龍河生態小鎮”的重大決定。與此同時,村民集體決策也成為雙河村的重要決策程序。
1.上下聯動:各級政府的支持
在一個貧困、落后的小山村建設一座生態宜居的小城鎮,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統籌,這是僅憑柳中輝一人之力難以做到的。為此,2012年9月,長沙縣委、縣政府安排有“板倉小鎮”建設經驗的開慧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勇來擔任果園鎮的黨委書記。此外,縣委、縣政府還專門成立了潯龍河生態小鎮建設領導小組,由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擔任組長,主管副縣長任副組長,以便及時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領導小組下設潯龍河生態小鎮建設指揮部。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長沙縣委、縣政府更是先后多次組織召開現場辦公會議,專題研究潯龍河生態小鎮建設問題,并在用地及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配套方面給予了極大的政策支持。
項目初建時,雙河村積極申請城鄉一體化試點,項目動工后便獲得了縣委、縣政府的政策支持,從而使“潯龍河生態小鎮”項目打通了民間意愿與政府項目之間的壁壘,它不再是單純的農民就地造城,而被納入了長沙縣城鄉統籌發展的框架中。
伴隨項目建設的風生水起和柳中輝堅持不懈的宣講,“潯龍河生態小鎮”項目獲得了各級政府越來越多的關注:僅2013年,柳中輝和他的團隊就接待了時任國家環保部生態司副司長邱啟文,時任湖南省委書記徐守盛,原湖南省副省長韓永文,時任湖南省政協主席陳求發,湖南省省委常委、長沙市市委書記易煉紅,時任湖南省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武吉海,時任株洲市市委書記賀安杰,時任市長毛騰飛等國家部委、省、市,乃至其他地市的數百位領導、專家。
2012—2014年,潯龍河項目先后被列入湖南省重點建設項目、湖南省“三個一”重大建設項目、長沙市重點工程、長沙市城鄉一體化建設“15+1”試點項目、長沙縣城鄉一體化建設“14+2”試點項目等,在所有項目體系中,潯龍河幾乎都是計劃單列項目。
1.城鎮化應是農民為主體的城鎮化
在過去20多年的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始終處于“被城鎮化”地位:在對農民征地拆遷、補償安置的城鎮化之路中,決策者、主導者是國家,國家是主體,農民是客體,若農民失去土地而無其他謀生渠道,他們只是失地農民,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在農民進城打工、異地城鎮化的道路上,農民是在別人的家鄉市民化,而非在自己的家鄉。如果農民自發組織起來在自己的家鄉就地城鎮化,這條路該如何走? 將通往何方?
“潯龍河生態小鎮”便做出了這樣的嘗試:抓住縣級政府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城鎮化機遇,通過確權把土地集中起來,使之成為農民與企業平等合作的資本,確立了農民的主體地位。農民并未失去土地,他們只是將土地流轉出去,可持續分享土地增值帶來的收益(土地流轉費、土地經營收入分紅等)。與此同時,農民可以按照自己的家鄉建設愿景規劃定位、尋求合作。在尋求合作的過程中,“潯龍河小鎮”變成了由政府、企業與農民三主體共同推動的項目,在三主體中,農民并不居弱勢地位,他們可以以主人的身份選擇合作企業、與企業討價還價,并在與政府的合作中保持獨立性,而非被動接受。
“潯龍河生態小鎮”案例向我們展示了:組織起來、擁有土地資本的農民在自己家鄉建設小城鎮的過程中,如何確立自己的主體地位;在整合各方資源的過程中,城鎮化主體出現了怎樣的變化,而一向居弱勢的農民又是如何守住自己的主體地位的。由此,這一案例可被視為組織起來的農民主動、就地城鎮化的典型案例。
在農村城鎮化的過程中,若只依靠政府或企業投入,而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不被發動起來,這一過程將不僅艱難緩慢,而且農民的權益也極易受損。只有首先確立農民的主體地位,使他們自覺、自愿地行動起來,他們才會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將其用于家鄉城鎮化建設中,同時,也只有居主體地位的農民才有意識、有能力保障自己的主體地位,保障自己分享城鎮化成果的權益,這是無論政府還是企業都難以做到的。因此,農村城鎮化應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