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主要從事臨空經濟的實踐與研究。近幾年我也十分關注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問題,并多次赴各地考察和學習。我對區域經濟、城市經濟的認知和理解多是來源于二十多年來對順義發展臨空經濟的探索經歷。
臨空經濟區實際上就是在機場附近規劃各類專業園區,數量多了,就會形成集群效應,成為城市的必備功能區。順義臨空經濟區的發展就屬于這種情況。順義區將機場周邊六個鄉鎮規劃為多個不同功能的產業園區,經過不斷的整合和協同發展,逐漸發展成為當今北京的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之一和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定位的重要承載區。目前,全國已有67個大城市提出圍繞機場發展臨空經濟,順義成熟的經驗和模式,希望能在全國其他臨空經濟區和航空城中得到借鑒和推廣。順義的發展模式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有很強的適用性。
就“小城市如何大作為”這個主題,我主要從京津冀南部邢臺、邯鄲兩地市協同發展的角度發表一下自己的見解。
河北南部的邢臺、邯鄲兩市目前經濟發展的壓力很大,各級政府部門都存在著如何搭上京津冀協同發展快車的迷茫。其面臨的主要現實:京津冀戰略合作的重點工程項目,特別是很多優質項目向南發展很難越過石家莊抵達這些地區;其原有工業基礎項目受到政府政策調控與市場擠壓雙重壓力;地方政府財稅收入和就業壓力都很大。
這兩個城市要破解目前發展的困境,非常需要將原有的城市經濟比較優勢不斷挖掘、整合,再創新的發展優勢。重點講,兩地市協同發展須將城市經濟發展的重心進行戰略性東移,即通過將大廣高速沿線的三個鄰近的縣級小城市整合打造成一個新的大中型城市。新城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和原有的中心城區相類似,即兩地市都要創新發展城市經濟,實現“雙中心”發展戰略,促進“一市雙城”發展格局的形成。
以邢臺為例。邢臺以京廣鐵路為界,西部是太行山區,東部是平原,市域經濟和人口多集中在東部。但城市經濟重心長期以來一直在西部。未來河北南部地區發展應更多的依靠東部的大廣線。大廣線未來戰略意義不亞于西部的京廣線,目前其優勢和潛力遠遠沒有發揮。所以,邢臺依托大廣線附近的三個縣級(威縣、廣宗縣和平鄉縣)小城市共同打造一個產業新城,糾正該市城市經濟“西重東輕”的發展偏差,既有現實可行性,更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關于城市的發展演變。小城市要大作為,首先要回憶一下自古以來城市的產生與發展的演變過程。幾百年前,在農耕為主的時代,馬車成為人們在城市間行走的工具,一個城市的出現和存在,第一是由于行程距離需要歇腳,第二是該地有豐富的物產,第三是這里適宜生存和生活,進而逐漸成為市鎮。在一百年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到了工業時代,火車成為人們穿梭在城市間的工具,火車站點的設立,把城市間的距離拉大,不同地方物產的交換更加多樣性,人流和物流逐漸形成規模,規模化城市也隨之而出現。與此同時,由于“過路經濟”,即大站點之間還有小站點,也就形成小城市群。幾十年前,我們迎來了高速公路時代,隨著高速公路的興起,許多小站點市鎮消失,沿著高速公路的樞紐站,又有了新的功能城市的出現,開發區也是這一時期出現的產物。十幾年前,有了高速鐵路,城市高鐵的時代到來,又出現了新的城市規模和形態。將來,也許當我國綜合國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短途的城際飛行成為可能,伴隨著城市機場的建設,還有可能出現新興的城市模型或以機場為紐帶的城市圈。綜上所述,研究城市群的發展,應該考慮它存在的基礎和需要,進而再研究它的內容和發展。
關于開發區的發展演變。小城市有大作為,多指開發區,因為它集中了母體城市的創新資源和經濟要素。關于開發區如何成為一個城市群的經濟中心,我結合自身的工作經歷,以中關村開發區為例,與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小城市如何大作為”。
就“小城市如何大作為”這個問題,不同于現在先有“城”后有“市”,以前是先有“市”后有“城”。比如,西北的很多城市是由晉商建立的。
當今,小城市可以說很難大作為。我國實行分稅制,這使得縣級財政收入少,萎縮甚至負債,縣級以及以下公務員占大多數,有些基層公務員工資發放都困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又催生了“土地財政”和縣城房屋的高庫存和房價高企。而如今,小縣城去庫存也有尷尬:有的農民不愿進城,有的直接去省會購房。分稅制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小城市大作為,從哪里著手呢?國外的小城市(有些其實是鎮)能建設得很美麗又現代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公共財政均等化。就教育而言,盲目撤點并校,優質教育資源向縣城集中,陪讀、租房一系列問題反而加重家庭負擔;醫療上,以北京為例,優質醫療資源高度集中,各地享受的醫療服務質量不同;養老上,香港實行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并現金補貼養老對象的模式(大陸也完全有條件實施);招商上,中國實際上是實行“注冊地經濟”,注冊地不同,企業享受服務就很可能不同……這些都是中國仍未實現公共財政均等化的體現。城市化,“化”的是什么?不以所在地作為享受不同公共服務的界限,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享受同等公共服務,這才是我國城市化的方向。
以北京國際機場所在地順義為例。對于順義臨空經濟區,在150平方公里規劃范圍內,“十三五”期間不增加一寸土地,如何讓GDP翻一番是面臨的大問題。
始于“城市化”的研究,近年來又確定為“城鎮化”,且至今仍有一定的爭論:城市化是大城市的城市化,還是中小城鎮的城鎮化。繼而學界就“城市是太大的,還是現在城市仍不夠大”這一問題爭議了十多年,并將中國三大城市群(圈)與世界六大城市群(圈)進行比較。北京作為特大城市,現在其信息明確表明,未來的方向是控制甚至壓縮人口規模。胡杰主任提到的這種小城鎮集聚、進而打造出一個新城市,這是一個很好的思路和方向,對我很有啟發。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倪鵬飛博士曾牽頭研究并發表了《世界城市競爭力報告》。此報告以理論模型為設計前提,對全世界的城市按指標數據進行多方位的對比排名,引起外國學者關注。基于此,關于我們探討的城市,也需要有城市(圈)的定義,是點狀?片狀?還是組團型?比如洛杉磯,它就不是中國傳統印象中城市的樣子。中國城市與外國有大不同:中國的城市在縣以上,而國外的城市有可能在縣以下。
中國官方多次辟謠“不可能設置50個省”,這表明中國的行政區劃相當固定。以山西為例,山西歷史上的108個縣級行政區長期以來未能改變,雖然有的縣城不到兩萬人口,但是在撤銷、合并時,來自行政的阻力依然非常大。雄安新區的出現,對此有推動意義,同時表明,小城市要大作為需要頂層設計,而這又需要有責任感、使命感的專家將成果傳遞出去。
小城市大作為,這里的“大”是相對的,像安徽的普通地級市再怎么“大作為”能超過南京嗎?更不可能超過北京。小城市大作為應當是在其本身準確定位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潛力,讓城市發展得更美好。
我在安徽六安正在建設一個康橋婚紗小鎮園區,占地150畝的第一期工程已經開工。我們建設康橋特色小鎮工業園區,也是基于當下形勢:附近重要婚紗產地之一——蘇州城市功能疏解和蘇州婚紗生產成本上升,部分廠商選擇回鄉,但是還不形成規模。我們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才決定建設園區,打造規模效應。在蘇州的六安籍2000多戶廠家,只要有10%至20%回鄉,這個特色小鎮園區就能初具規模。為了保證小鎮的婚紗特色,即使將來園區對外出租出售,我們也會自留一部分區域。
我在調研和建設該園區過程中,對“小城市大作為”這個主題有了很多發現和感想。
小城市要大作為的時候,還要樹立大局意識,在招商時不能違反國家相關的政策法規,同時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要樹立正確價值觀,不能盲目追求經濟價值,要考慮到整體社會價值,招商時要勇于取舍——有時候保護好環境就是大作為;城市規劃時要科學,樹立整體和聯系意識,有規律、有聯系地建設城市和園區,盡量保持城市格局和自然樣貌;與古代先有“市”后有“城”相似,當今城市招商應保持理性,有的放矢,不能盲目建設園區、打造產業街再來招商。
小城市要想大作為,就要依托其經濟發展潛力和特點創新,突破傳統理念,重新評估和考慮,并調整發展戰略和部署。總之,小城市的發展和大作為在于創新和突破。
城市化過程中的環境問題是一個繞不過的大命題。城市生活垃圾的困擾已經迫使我們這個高速發展的國家到了不得不非常重視和拿出有效措施應對的地步。
但是在國家層面上,生活垃圾至今仍未找到良好的處理方式。傳統的填埋處理方式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地下水、排放溫室氣體,毫無疑問,已經難以為繼。
有些城市嘗試垃圾焚燒的處理方式,并且在前幾年密集上馬,其實這種方式源于國外,在國外是一個垃圾減量化、無害化的重要手段,但是中國不一定適用,因為國外實行十分嚴格和有效的垃圾分類制度,中國雖然也在提倡垃圾分類,但短期內很難實現。因為垃圾分類的意識與國人的修養、生活習慣、規范意識密切相關,甚至需要從幼兒園開始培養。餐廚垃圾在國外可以粉碎沖入下水道再處理,而在中國,餐廚垃圾會被混在其他垃圾中一起運走,導致生活垃圾含水量高,再加上中國家庭一次性塑料的使用率很高,所以,中國的垃圾在焚燒時必須面對更加復雜的情況:每噸垃圾焚燒產生5000至7000立方米的廢氣,其極大污染大氣,而且二噁英的產生難以避免和消除。所以,垃圾焚燒在中國并不是最佳的處理方式。
至于其它垃圾分類技術,如水洗垃圾的方式,經濟成本太高,也很難推廣。垃圾堆肥法,因其不能進入食物鏈,而且僅能處理部分可降解物質,仍無法處理大量不可降解物質,所以減量化也不徹底。
現在有一種將垃圾進行干餾氣化的技術,能比較徹底地實現垃圾處理的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效果,這種技術特別適合小型城市。干餾氣化技術不要求在源頭對垃圾進行嚴格分類,只需在垃圾場將垃圾簡單分成無機物和有機物兩大類。無機物包括磚頭、金屬、玻璃等;有機物包括紙張、果皮、塑料、包裝物等。有機物被投放到處理爐里后,在一定溫度下會裂解,改變分子結構后氣化成可燃氣體。這些可燃氣體不會排放,會被收集起來用于發電、燒蒸汽等作為能源動力供企業使用,還可以用來把前面分揀出的無機物燒制成建筑用磚。在燒制建筑用磚的過程中還能消納城市污泥和城市拆遷產生的建筑垃圾,最后,制成的建筑用磚又能在城市化建設中得以循環使用。
美國的城市定義和行政管理與中國差距確實很大:在美國,首先是州,州下面是縣或者郡,再往下是市或者鎮,大的我們稱之為“市”,小的稱之為“鎮”。在美國還有一個大都會圈的概念,是由很多“市”和“鎮”組成的地方,一般對外宣稱都是采用這種知名的、范圍更大的地理概念。
對于胡杰主任的發言和觀點,我深有感觸:在中國有些地方,幾個城鎮相毗鄰,行政區劃也不大,有行政資源整合、集聚發展的基礎。
對城市的融合,我對武漢有比較直觀的感受:十幾年前在那里上學時還會提及漢陽、漢口和武昌這些名字,如今好多人都直接稱呼“武漢”。這是一個很好的城市融合的樣本。
對于臨空經濟區的發展,我贊同分工合作的觀點。美國的洛杉磯有5個機場,但是分工和功能明確,避免了功能和建設上的重復。鄭州和武漢相距不足500公里,都定位為區域中心城市,并都表示要建設空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關注如何差異發展和避免惡性競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