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敏:北京天福園種植中心總經理
她曾是令人艷羨的女翻譯官,海灣戰爭爆發時她為中國的外交斡旋做英語、法語翻譯;她曾是高級國際商務師,到訪過幾十個國家;她曾從事農產品國際貿易多年,并首開中國對外開放農產品市場的先河,為中國加入WTO起到積極作用……如今,她選擇做一位農民,一位有機農業的實踐者、有機農業文化的倡導者。她就是天福園有機農莊莊主——張志敏。
2000年,張志敏創建了天福園有機農莊,在農耕實踐中,她逐步建立起一套種養結合的生產體系,將天福園這片黃土地調養成了一片“有機綠洲”。天福園中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是北京地區難得的有機種源地、基因庫。2015年初,天福園更以自然農法實現了土地生態轉換,張志敏也以其對自然農法的深刻見解與持續實踐 ,被CSA行業協會公推為秘書長,得到來自世界各地生態環保農業專家的敬佩。
然而直到今天,雖然已務農15年,張志敏卻仍不能戴上“農民”的桂冠,因為“城鄉二元戶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她不無感慨地說:“人的身份總是隨著人所從事職業的改變而改變。但對于農民而言,情況卻有所不同。很多農民雖早已不再務農,但他們卻被統稱為農民工。”因此她認為,要解決農民問題首先應該確定什么是農民,因為持有“農業戶口”的并不一定是農民。確定了什么是農民,才能把農民解放出來。因為“我們的農民氣血兩虧、營養不良,需要輸血,需要營養,需要新生力量。”我們的農民對民生負有責任,只有農民成長了,才能負起責任。她對“農民”二字亦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她說:“農民是一種職業,并不是出生在農村就能或必須生而為農民,農民需要具有一定的農業專業知識、農業技能。農業也需要建立職稱評定機制,使農業從業人員獲得社會認可和尊重。”因而,她選擇從事農業,就是要走出一條新農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