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主張提巨型城市這個詞匯,但事實上我們的發展缺少不了巨型城市。在此,針對京津冀的發展我想講幾個觀點。
第一,巨型城市要明確發展的目的。我們已經走了30多年要素向大城市集聚的發展之路,現在大城市發展相當不錯了,在未來的發展引導上,不能繼續強調要素過快向大城市的集聚,而應當強調要素在區域范圍內均衡配置。巨型城市(特大型城市)在我國是少數,其發展目的非常明確。其一,應當參與國際性、全球性的城市競爭;其二,應當增加城市的多元承載力和包容性;其三,應當發揮城市的引領作用,不是與周邊爭資源、爭要素,而是帶動周邊城市發展。
第二,應當有科學的功能組織,即功能高端。巨型城市或者叫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必須走高端路線,重點應當在創新性的、戰略性的新興產業和高端服務業,從一般性的制造業退出來。功能高端必須要注意的是把政治、文化、科技功能保留好,同時將核心城市的優質資源向周邊地區外溢,這樣才有可能發揮引領作用,協調并帶領周圍城市發展。
第三,合理的空間布局非常重要。包括交通組織、網絡化的基礎設施、區域性的服務型功能的支撐能力,包括區域性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共用,不一定非得劃地域辦產業園區,可以聯辦、共辦產業園區。在大城市周邊的一些城市設立特殊的政策區,優先準予或者吸納臨近地區的城鎮,將周圍的一些功能組織起來,形成發展合力。
第四,必須有良好的生態布局。包括生態環境的統一規劃,生態修復項目的統一布局、審批、實施,生態綠地空間的統一組織,也包括綠色發展、環保標準的統一。如果說在一個空間密集的地區內環保標準都不同,很難形成協調統一的發展。
第五,應當是有效的城市管理。包括要讓我們的城市安全、發展穩定,讓我們的老百姓安寧,當然要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的建設發展。
第六,巨型城市周邊必須要有繁榮的鄉鎮。具體做法如下:
一是建議從國家政策層面給小城鎮,比如像永清這樣的縣城以及國家級的重點鎮15年的重點發展期。其實30多年我們讓大城市得以發展,現在拿出15年時間支持一下重點鎮,讓縣城發展、讓縣域經濟發展,這將能比較好地解決我們國家的“三農”問題。
二是巨型城市周邊地區的鄉鎮或者叫廣大農村地區,要有明確的目標,即富足小城、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正如中央講的不是每個城鎮都長成巨人。
三是制訂產業引入機制。小城鎮如果沒有明確的產業引入機制,沒有明確的大城市疏散功能與小城鎮的產業引入機制相結合,小城鎮發展會非常吃力。
四是允許探索城鄉二元結構的土地混合使用。不一定所有的土地都要轉為國有,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上可以發展一些小城鎮。目前很多地方都在進行不同的嘗試。新城鎮投資開發與運營正是永清國瑞生態城探索的模式,主要以民營資本為主,在政府的支持下,實現土地、金融、產業三合一,而非一種單純的土地投放。另外,縣域品質地產也是一種新城鎮的開發模式,也是今后中小城鎮努力的方向。在保糧、保耕地、保證農民富裕的基礎上,讓農村的綜合業態發展起來,將會對地區經濟發展發揮很大作用。
五是國家應想辦法成立小城鎮建設的股權基金,以國家的資本包括國有銀行資本注入,允許社會資本、法人資本、自然法人進來,彌補小城鎮建設資金短缺的問題。現在全社會流動性過剩,但是資金成本不一樣,通過用股權基金的形式,低息或者貼息支持小城鎮的發展,當然要有重點。
六是啟動涉市機制,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
七是將今天的城鎮維護建設稅改為城鄉維護建設稅(我國現在是按照7%、5%、1%作為附加稅提取的),可以為我們廣大的農村地區,包括小城鎮和重點鎮的發展,提供一種國家設置的維護建設管理的正常穩定的資金渠道。
八是研究建立國家農村住房制度。既然要給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就涉及到農民的住房問題,不能單一地講宅基地本身的經濟職能,還有社會職能,即對農民的保障功能。
九是改革宅基地制度。要把宅基地的保障供給和宅基地的退出作為一個制度建設共同結合,不能孤立起來。
十是既然要給農民工進城提供住房保障,城鎮的經濟適用房制度應整體轉移給農民工。經濟適用房是國家無償提供土地,還有各種政策貼息,這樣用一種部分產權的形式先解決有能力拿到一定住房的進城農民工,而不是都進入廉租房、保障房的建設,這樣可能更有利于解決2.2—2.6億農民工進城問題,這種制度性的轉移還可以解決經濟適用住房制度供給對象不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