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的社會橫向流動與極其有限的社會縱向流動并存積蓄著極其不安定的能量。全社會必須關注:給低收入人群進入中產的希望!
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普遍發展,促進了生產要素的流通,加快了財富創造的速度,但同時也加劇了大部分主要經濟體內部的貧富差距。美國如此,金磚四國亦如此。來自美國、中國、印度、巴西等國的收入分配研究結論表明:近二三十年間新增財富中大部分集聚于少數高收入人群,絕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實際可支配收入增長緩慢。
雖然中美經濟面臨完全不同的挑戰,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卻是兩國乃至大部分主要經濟體都極為關注、而且必須妥善解決的迫切問題。所謂“美國夢”原本是要充分保證社會流動性:一個一無所有的外國移民,從社會的最底層開始,通過奮斗可以實現社會地位的無限提升。然而,剛剛經歷金融風暴的美國,最急迫的問題之一卻是減少社會流動性,即避免已經占人口70%的中產階層因金融的去杠桿化和高失業率等一系列原因收入大幅減少,進而使美國的長期消費力和競爭力受到根本性的打擊。
改革開放前,中國的社會流動性十分低。人口的橫向遷移因嚴格的戶口制度受到極大限制,縱向流動也一樣,大部分人處于相似的社會階層,很少有“脫穎而出”的機會。改革開放30多年后的今天,社會的橫向流動隨著戶口制度的淡化和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十分活躍,這與極為有限的社會縱向流動形成鮮明對比。按照鄧小平“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設想,一小部分人的財富急劇膨脹,迅速到達社會的頂端,而處于社會底層的大部分人卻面臨著“樓層天花板”難以進入中產階層。人們這時才想起鄧小平當時說的后半句話“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何等重要。社會上出現的“官二代”、“富二代”、“窮二代”預示著階層的分布趨于固化。這種固化是可怕的。當人們看不到打破天花板,“更上一層樓”的機會時,特別是大部分底層人群對進入中產階層絕望時,這種固化就有可能被人們以非常規形式打破,而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社會的縱向流動成本將是巨大的。
毋庸置疑,在中國,宏觀方面對財政、稅收和信貸等一系列政策調整,會對增加社會流動性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給民營企業更多些機會,給中小企業多一點傾斜,為低收入群體多一些社會保障,都會對中產階層的形成產生積極作用。
然而,企業家,特別是那些成功的企業家,也應當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促進中產階層的形成。少一些奢華的消費,與員工多分享些企業發展的成果,不僅是肩負起企業社會責任的表現,也是激勵員工,保持企業長期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企業家也將由此獲得社會更多的尊敬。
無須諱言,我們在這方面的成功案例十分稀缺。那些剛剛在社會頂層落腳的少數成功企業家所面臨的來自各方面的新壓力,我們應予理解。然而,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大規模的社會橫向流動與極其有限的社會縱向流動同時并存積蓄著極其不安定的能量。這是極其危險的中國社會現狀。全社會必須關注:給低收入人群進入中產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