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建設不能急于求成,要慢工出細活:慢中求細,慢中求精?!边@是原建設部總工程師、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任金德鈞關于如何建設好特色小鎮的一個看法。
無獨有偶,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李津逵的“特色小鎮要用腳做規劃”的觀點深受業界人士推崇。李津逵認為,建設特色小鎮要有“工匠”的行事風格。哪怕十年只磨一劍,哪怕一生只建設一個小鎮,也要一絲不茍,絕不馬虎。所謂慢工出細活,因為慢才更用心,慢才更精細,最終出來的作品也就會更精致、更完美。
當下,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特色小鎮建設熱潮,政府、企業、投資者都渴望成功,發展愿望迫切。先進者搶立潮頭,居中者力爭上游,落后者奮勇爭先。這種時不我待的“急”,體現了寶貴的發展意識和進取精神,令人欣喜。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特色小鎮“急”字在先,不經認真思考和準備,就匆忙上馬,急躁冒進,想一蹴而就,結果事與愿違,欲速則不達。
20世紀中葉以來,以英國、德國、荷蘭為代表的歐洲及日、韓為代表的亞洲各國廣泛開展了各種形式的鄉村改造運動,他們的一些發展理念和方法值得借鑒。20 世紀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日本“一村一品”的村鎮改造,使整個鄉村文化建設和鄉村家園建設得到協調發展。如兵庫縣多可町八千區,利用山間溝谷等閑置地,設立住宿型“八千代市民農園”,完備各類旅游服務設施,舉辦“螢火蟲節”、“收獲祭典”等鄉村特色節慶活動,游客人數逐年增加,并創造了包括老人、婦女在內的大量就業崗位。
20世紀初,荷蘭開展的農地整理與鄉村景觀美化運動,將土地整理、復墾和水資源管理等進行統一規劃和整治,以提高農地效率。這次運動重視鄉村景觀規劃,兼顧農業與生態、游憩與居住的發展,同時延續場地的歷史信息,提升鄉村的自然價值和景觀價值,推動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鄉村經濟的多元化。
由中世紀發展建設的歐洲小城鎮非常注重城鎮整體風貌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這種城鎮一般以教堂尖頂為制高點,以河流、山體、保護林地為邊界,通過教堂廣場與街道構成城鎮細膩豐富的公共空間。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的捷克克魯姆洛夫(Cesky Krumlov)就屬于這種情況。
從文藝復興運動以來,歐洲文物建筑修復和保護就成為一門專業學科。歐洲小鎮通常將廢棄教堂修道院、市政廳、名人故居等歷史建筑賦予新的功能,為小鎮居民及游客服務。如意大利的馬泰拉,致力于建立一個開放的城市,全權委托給歐洲的文化運營商,將教堂修道院改建為文化交流中心,為全世界的文化學者與游客提供了充滿歷史氛圍的交流空間,建立了一個真正“開放”的文化空間,并利用技術,加快共享和溝通,成為“歐洲文化之都”……
為什么這些小鎮這么精致絕倫?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們不急不躁,慢工出細活才鍛造出了這樣經久不衰的作品,而“工匠”們的執著與精進也正是我們需要學習和傳承的重要內涵。